以錯誤的價格買入股票和買錯股票狀況差不多,與其問買什麼證券和什麼價格買入,倒不如問買哪家公司的證券和以什麼條件買入,這裡的條件不單指的是價格,還包括當時的條款、狀況和表現。 我們以購買耳機來比喻買一家企業的股權,往往消費者要購買耳機時,對耳機沒研究的人會覺得買鐵X角、或是monster比 這種較大品牌就是品質上的保證,但卻沒考慮到有些耳機在音質上的問題,說不定一樣的音質表現就能在較普通品牌的找到,價格也比較便宜,如果印證到企業,音質就是我們講的股票素質,品牌就是高級與較次級企業的比喻。每一種證券的價格便宜和昂貴,完全取決於價格區間,我們選擇了優良的企業,但卻支付了過貴的價格,做為一個價值投資者,我們等待的是這些優良企業被低估時,買入這些企業的股權,不過這些優良企業的歷史業績,並不能代表未來“穩定”的業績,我們在評估一家企業的收入的來源時,往往來自於穩定的業務,也應當是公司本業的業務,而這些穩定的業務仰賴於該公司產業的質化因素,何謂質化因素?這往往取決於產業本身的性質和該公司的管理階層,一個產業時常會有經歷高峰低谷的時候,產業和產業間本身就存在天生不平等的待遇,有些產業天生就具有很好的護城河。因此比較不同產業的財務比率,其實是件很沒意義的事情。另外管理階層能力的評估可以客觀測試也存在難度,股票市場投資者往往對一家公司的管理層有了重複計算,像是出色的管理者為公司帳上帶來許多盈餘和出色管理做出額外的溢價。
分析的基本價值應該要以“既有的事實“做出判斷,而不是建立在“預測“這件事上。預測並不是為了從中獲利,是為了防止變化而遭受的損失。許多分析方法往往太著重於數量或分析方法本身,而忘記數值背後所代表的不同意義,分析一家企業的業績好壞,應該是以質化為主,量化為輔,以量化印證質化。